(资料图)
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个,易地搬迁后的劳动力高达8198人,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,街道坚持党建引领,不断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,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切实让民生福祉“厚起来”。
建组织,发挥战斗堡垒作用。在街道成立移民安置区党委,设立5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39个楼层党小组,建立起“区-街道-片区-楼栋-楼层”五级网格体系。对易地搬迁安置区有劳动力,但要管老管小的424名未就业人员,联动区人社局,由党工委书记带头包保4人,其他班子成员、片区长、党组织书记分别包保,开展了3次“送岗上门、推荐岗位”活动,近100人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。
搭平台,“线上+线下”促就业。建立碧谷街道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中心,设就业服务大厅、就业技能培训大厅、办公区域三个板块,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业人员、企业用工信息登记,进行智能化精准匹配后利用微信小程序适时向求职者推送3条以上匹配度相对较高的岗位信息。帮扶中心平台每周提供有效岗位信息2400个以上,可带动800余人稳定就业。同时通过开发APP程序推送岗位信息到求职者手机上并发布在东川就业微信公众平台,多渠道让求职者第一时间获取到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,切实打通精准送岗最后一百米。
抓规范,探索成立劳务合作社。为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组织化程度,在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的领导和支持下,在铜润社区成立了碧谷街道易地搬迁劳务合作社-铜润劳务合作社。合作社成立后,为街道易地搬迁安置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式,将安置社区内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,让搬迁人员的务工更有组织性,街道种养殖大户能更方便、更快捷的找到合适的劳动力,为巩固脱贫攻坚后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,从而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扩渠道,新增就业扶贫车间。碧谷街道原有11家扶贫车间,共吸纳劳动力565人,其中脱贫劳动力 377人。为鼓励支持街道结合资源条件、产业基础和脱贫人口就业需求等建设和认定就业帮扶车间,通过“巩固提升一批、支持新建一批、有序退出一批”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持续发展,促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、监测帮扶对象、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,2022年,街道新增9家就业帮扶车间,吸纳脱贫劳动力130余人。
昆明市碧谷街道党工委供稿